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 >  > 正文
史料!史料!(1)“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
来源:个人图书馆-大学语文研究  时间:2023-09-09 12:00:00
字号:


(资料图)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

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

中国各体文辞,各有所用。古文所以阐理纪事,述德达情,最为可贵。骈文则遇国家典礼制诰,需用之处甚多,亦不可废。古今体诗辞赋,所以涵养性情,发抒怀抱。中国乐学久微,藉此亦可稍存古人乐教遗意。中国各种文体,历代相承,实为五大洲文化之精华。且必能为中国各体文辞,然后能通解经史古书,传述圣贤精理。文学既废,则经籍无人能读矣。外国学堂最重保存国粹,此即保存国粹之一大端。假使学堂中人全不能操笔为文,则将来入官以后,所有奏议、公牍、书札、记事,将令何人为之乎?行文既不能通畅,焉能畀以要职重任乎?惟近代文人,往往专习文藻,不讲实学,以致辞章之外于时势经济茫无所知,宋儒所谓一为文人,便无足观,诚痛乎其言之也。盖黜华崇实则可,因噎废食则不可。今拟除大学堂设有文学专科,听好此者研究外,至各学堂中国文学—科,则明定日课时刻,并不妨碍他项科学,兼令诵读有益德性风化之古诗歌,以代外国学堂之唱歌音乐。各省学堂均不得抛荒此事。凡教员科学讲义,学生科学问答,于文辞之间不得涉于鄙俚粗率。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但取理明词达而止,以能多引经史为贵,不以雕琢藻丽为工,篇幅亦不取繁冗。教法宜由浅入深,由短而长,勿令学生苦其艰难。中小学堂于中国文辞,止贵明通。高等学堂以上于中国文辞,渐求敷畅,然仍以清真雅正为宗,不可过求奇古,尤不可徒尚浮华。

这一节的标题为“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后取消读经教育,人们引用这一节内容时,一般都只取“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一语。“中国文辞”指中国语言,这一节认为但凡阐理纪事、述德达情、涵养性情、发抒怀抱,以及国家典礼制诰、乐教遗意、通解经史古书,传述圣贤精理,乃至官场上的奏议、公牍、书札、记事等等,都离不开中国语言。有研究者把“中国文辞”等同于今天的“语文”一词,不过在“癸卯学制”中,真正相当于今天“语文”概念的,是“中国文学”。“中国文辞”,“中国文学”,细加区分,两者还是略有不同。“中国文辞”略等于中国传统文史哲不分的那种“大语文”,所以“学务纲要”把读经教育、实学课程等等都概括在内。“中国文学”是现代分科教育后的独立课程,其教学内容是“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这才与今天的语文课相当。这段话中“中国文辞”与“中国文学”并用,反应了语言与语文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反映了现代语文学科创建伊始,无论是内容还是命名都还有一个从传统到现代逐渐过渡的过程。

这一节内容总述“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同时又对小学、中学、大学语文课提出不同的语言要求:“中小学堂于中国文辞,止贵明通。高等学堂以上于中国文辞,渐求敷畅,然仍以清真雅正为宗,不可过求奇古,尤不可徒尚浮华”。本书收录这节内容,看重的自然是“高等学堂以上……”这一段话,它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中国现代语文学科创建伊始,就是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大学语文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要想否定这一事实,除非把“高等学堂以上”这句话抹去。当然没有人会篡改历史事实,但是却有漠视历史事实的事情,比如在一种“纪念国文独立设科一百一十周年”的重要资料专集中,编者用粗体字标出他认为重要的内容,在《学务纲要》的这段话中,便只标示中小学国文内容,对“高等学堂以上”字样,居然视而不见。

李杏保等主编《国文国语教育论典》,语文出版社2014年,第4页。

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而且决非个例,而是反映了学术界的集体误读。一百多年来,许多语文专家都众口一词地说因为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才开设大学语文,于是这门“补课”性质的“临时”课,便不能进入研究的视野,以至于数量众多的各种“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论”“语文教育学”“百年语文”之类的专著和专书,都是只讲中小学语文,不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久而久之,“语文”一词遂成为一个偏义词:偏指中小学语文,不包括大学语文的。这是今天大学语文被“边缘化”,陷入“尴尬”的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需要今后语文专家们认真“补课”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