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资料图片)
王文清(1688-1779),宁乡市夏铎铺镇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诗人,清雍正进士,两任岳麓书院山长,与王夫之、王闿运、王先谦合称“湖南四王”。
本平台【名作欣赏】系列将陆续刊出王文清作品,以飨读者。
解读大鸿儒王文清随感录系列之二十一
清康熙辛卯九溪公重修族谱序
● 王文清
点校:王跃飞
盖闻根之固者其枝茂,源之深者其流长。然则修谱之举岂徒然哉?凡以扬祖德、志宗功于不朽也,且冀后之人嗣祖德、继宗功而后先辉映也。
溯自子晋肇姓而吾族以始,历朝人望史不绝书。然或居江左或居蓟北者不一方,而吾祖则于明初由北直立军功,汗马有劳,随王靖难。永乐初,升平安置,卜居兹土,披剔荆棘,辟垦疆理。迄今读手泽之遗文、诵勒功之墓志、过御赐之牌坊,未始不叹吾祖之忠义刚勇、凛然有国士风,宜其屯业星垂,有以贻我后人、俾世食其旧德也。是故沧桑屡变、而吾家之田里不移,兵火屡燹、而吾家之簪缨不替者何?莫非先緖之绵延哉?
国朝御宇、民物滋丰,吾族益绳绳缉缉,但以居址相悬,谱牒未叙,或至途人乎?同姓者有之诚虑,无以昭兹来许,使作述同光也。庚寅秋,族兄弟来馆次中,以修谱约予。予归告诸祖若父类,皆击节称善。予因坚承此志,乃纠合族,倩梓人购梨枣,自客冬迄今秋,而谱将告成矣。顾吾谓览斯谱也,而法祖之志不可以勃然生哉?
盖谱者所以谱吾家也。上而祖宗,下而子孙,名字有书、昭穆有书、嫡庶正附有书、生亡年月有书。而且书爵秩,书品行,书田墓庐舍,书事业勋名。大抵孝弟睦姻,其家训也。清白忠厚,其家风也。衣冠礼乐,其家声也。耕凿诵读,其家业也。
后之人必思:家训何以当率,家风何以益显,家声何以丕振,家业何以弥昌?譬之治田然,有垦丰草者,必有种黄茂者;有勤銍刈者,必有积墉栉者。皇皇乎凛越畔之防而怀污莱之惧也夫!如是则于父为子克家,于祖为绳祖武,于高曾以上为保世孙曾。将使后之人乐有我,一如我之乐有前人也。然则览斯谱也,而法祖之志不可以勃然生哉?此清之所以自勗而并与我同族之人共勗者也!谨叙。
重修铜瓦石桥记
● 王文清
铜瓦桥,小溪也,亦要津也。溪深不过两丈,阔不过六丈许。顾北自嵇珈(注:原字是上下结构,上“山”下“加”)山,走符山、洴田冲、下落桥、大马湖,迤逦至栗桥坝;南自关口岭、西湖、青山桥,绕麻田、卯田,经良善、北山、印塘诸桥,延至庵子湾迄戴家湾。南北两津交汇于此,而桥实跨之。溪行过桥,东下茆江桥、溁团、栗山,旋折为八曲溪,出新康口,会铜官渚而入湘江。盖南自吾宁,北自善化,东至长沙,一溪而贯三邑。
如此,自有溪以来,舟楫交通,凡此中五谷之产、六畜之孶、竹木柴石纸张器械之资及外来鱼盐布帛,一切通功用事之具,悉由此溪直达。而陆行车马担负裹粮接踵者,履此桥如平地焉。
昔者桥皆石砌。石圯桥倾,土人以木代之。迩年山水暴涨,板桥辄逐波流而去。盖十年而桥四易矣。予生长斯里,视桥如门户,率履数十年。今者水泛桥断,予适以终养归里。乡族皆屡修力竭,束手望洋。予亦两袖萧然,不得已称贷若干金,鸠工为之。仍用板片横铺柱上。乃桥成而冲去者又二次,予力穷矣。幸甲申岁主讲岳麓书院,获俸金,遂捐赀召石工架小石桥。从麻坛山①取石,舟运二百馀里。下砌石磉四座,高丈许。上用石板六块,作三级直铺之。宽三尺许,长接两岸洲上。至是,虽溪水暴涨,而桥终不可动摇。一时行者无厉揭之虞,有利涉之乐矣。岂惟三邑之人往来便之已哉!顾此举能使桥之不去,不能使桥之不圯。磉缺则桥危,洲崩则桥动。惟望后贤人时甃此磉,勿令其缺;时培此洲,勿令其崩。盖乘其未败而修之则易,及其已败而修之则难也。抑此桥之得名,相传有于此溪中拾得铜雀瓦砚者,然余未之及见。姑附记于此。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岁冬月
注:①麻坛山,在今长沙市望城区丁字湾,向以产麻石而闻名。
作者简介
作者王文清(1688-1779),宁乡市夏铎铺镇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诗人,清雍正进士,两任岳麓书院山长,与王夫之、王闿运、王先谦合称“湖南四王”。
往期回顾
◀
◀
◀
标签: